Socket ‘协议’

Note: an abstraction provided by the operating system to allow communication between applications over a network. Sockets can operate over different transport protocols, such as TCP or UDP.

websocket是完整的应用层协议,所以不会访问raw tcp packets,但是常用的socket是可以的,因为它是基于应用层和传输层的抽象接口,并不是一个协议;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API)。我们所说的TCP/IP网站栈是在操作系统内核实现的,而Socket就是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给应用层的一系列接口,Socket封装了TCP/IP,

通常应用层的协议都是基于这个socket接口进行设计开发的,socket五元组(protocol[TCP/UDP],source IP,source PORT, destination IP, destination PORT),系统调用传给TCP接口,具体参考Socket 系统调用深入研究(TCP协议的整个通信过程)

具体的工作模型在这里:基础:BIO/NIO/多路复用

所有应用层协议都是基于socket?

Protocols like HTTP, WebSocket, and RPC are built on top of the transport layer (which often uses TCP). They define how data is formatted and transmitted but rely on sockets (and typically TCP) for the underlying transport mechanism.So, while it’s accurate to say that these application protocols often utilize sockets, they are not exclusively “built on sockets” but rather built on the transport services provided by protocols like TCP, which are accessed via sockets.

socket也常常作为不同主机之间两个进程间通信的“协议”,有个特殊情况是,如果是本机进程间通信,有个特别的所谓socket Unix域套接字(Unix Domain Socket)https://blog.csdn.net/roland_sun/article/details/50266565,例子gitlab server、haproxy

Socket 支持 HTTP 通信原理揭秘

TCP 粘包 拆包问题

要了解这些框架的原理首先要搞明白TCP本身的原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 TCP面向字节流,UDP面向报文段,TCP的报文段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TCP是有缓冲区,作为对比,UDP面向报文段是没有缓冲区的。 TCP发送报文时,是将应用层数据写入TCP缓冲区中,然后由TCP协议来控制发送这里面的数据,而发送的状态是按字节流的方式发送的,跟应用层写下来的报文长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是流。 作为对比的UDP,它没有缓冲区,应用层写的报文数据会直接加包头交给网络层,由网络层负责分片,所以是面向报文段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003599/answer/204379413

由于这个滑动窗口的存在,跟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收发节奏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形象分为“拆包和粘包”问题:

首先包(Packet)的定义:在包交换网络里,单个消息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块,这些数据块称为包,它包含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信息。这些包然后沿着不同的路径在一个或多个网络中传输,并且在目的地重新组合。

打个比方,发送端先后发送两个信息 hello和world,接收端正常是期待同样先后收到hello和world, 但是因为tcp流,假设滑动窗口是1024字节,接收端可能会一次收到 helloworld连起来,这叫做“粘包”, 假设滑动窗口很小4个字节,接收端则会收到类似 hell o worl d 这种所谓“拆包”或者 hell owor ld 这种拆包+粘包;

粘包问题的处理一般是加“分隔符”来标志一个包packet结束; 拆包问题则是一般加上长度length字段,让接收方知道这个包的长度,比如10M,接收端可以把这些拆的包合并起来;

很多应用层的协议已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而其他有些则根据不同的实现有些是解决了有些则可能存在偷懒(给出更大的自由度)而没有解决比如netty,所以当问到websocket是否存在粘包问题时,只能说websocket的rfc标准是不需要处理粘包问题的,但是netty也是支持websocket(存在偷懒),但是基于netty的websocket就需要注意粘包问题

Troubleshooting

一次排查send-q

send-q

可以看到有 50 100 128 根据网上资料,排查系统参数

tcp backlog

可以看到128是因为这里的设置限制 然后 google了下50,看到

server socket

但是实际上我根据cat /proc//cmdline查到实际上这个程序是quickfix server,然后查了下是用的 NioSocketAcceptor https://mina.apache.org/mina-project/gen-docs/2.1.2/apidocs/org/apache/mina/transport/socket/SocketAcceptor.html

虽然这里没有写默认是多少,大概可以先猜测一下,java应该都是统一的默认50; 所以我在quickfix java提了个proposal https://github.com/quickfix-j/quickfixj/issues/248 同样的 cat /proc/<PID>/cmdline 查到了100的对应程序之一是我们的一个继承了spring-boot-starter-web程序,然后搜了下貌似tomcat默认就是100,所以查了下dependency, 这里确实是spring-boot-starter-web依赖于tomcat; 然后想到既然都是java程序受各种限制,比如socket默认的50以及tomcat默认的100,那么128又是怎么来的,搜了下,果然,比如websocket,这里是用了netty,然后有自定义的config

backlog

然后再查到其他的一些程序,比如kafka和zookeeper默认50 然后可以看到显示出来的redis-server和nginx都是128

再后来遇到另外一个问题: the ESTAB tcp connection remains even after closed initiator server socket 我配错了heartbeat,然后导致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客户端连接服务端,由于他这个协议里面是客户端主动发起heartbeat,所以我配错了之后,即使客户端断掉(连接之后过二十分钟再断),服务端就认为连接一直在, 所以会一直保持这个ESTABLISHED连接,除非重启服务端,然后因为quickfix不允许同一个配置的initiator多次连接,所以再连接都变成了TIME_WAIT;

参考:记一次惊心的网站TCP队列问题排查经历https://zhuanlan.zhihu.com/p/36731397 https://juejin.im/post/5d8488256fb9a06b065cad98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143712

大量TIME_WAIT状态的TCP 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t1ZUXvAUKlIt5UtiZFh1VQ

这个跟前面开篇介绍的TCP三次握手和端口有关,

在高并发的场景中,会出现批量的 TIME_WAIT 的 TCP 连接,短时间后,所有的 TIME_WAIT 全都消失,被回收,端口包括服务,均正常。即,在高并发的场景下,TIME_WAIT 连接存在,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是持续的高并发场景:

这个对业务有何影响,如果服务器上是用nginx作为反向代理,意思是,客户端是请求到nginx,然后nginx再作为客户端请求到具体的程序或后台服务,比如java spring mvc程序,websocket等,get post请求mvc程序执行速度比较快,所以不好观察,除非是想办法模拟高并发,我觉着用websocket举例更容易,可以看到

[vm2-devclr-v08@SG/opt/haproxy-2.2.1]$netstat -anp|grep :80
tcp        0      0 0.0.0.0:80              0.0.0.0:*               LISTEN      3945/nginx: master
tcp        0      0 x.x.x.48:80        10.30.30.94:25748       ESTABLISHED 15394/nginx: worker
tcp        0      0 127.0.0.1:80            127.0.0.1:10693         ESTABLISHED 15394/nginx: worker
tcp        0      0 127.0.0.1:10693         127.0.0.1:80            ESTABLISHED 25613/haproxy

这个10693的端口是做什么的先不用管,是我测试的haproxy;
我们主要看这个10.30.30.94:25748是客户端的连接,访问x.x.x.48:80,即nginx的监听的80端口,然后nginx立马会转发产生跟本地的websocket服务器也就是x.x.x.48:19090的连接,所以会占用一个nginx的端口,比如13576,下面可以看到,这里有两个连接,占用了两个nginx的端口13576和18973,因为是双向连接,所以还有反过来的连接

[vm2-devclr-v08@SG/opt/haproxy-2.2.1]$netstat -anp|grep :19090
tcp        0      0 0.0.0.0:19090           0.0.0.0:*               LISTEN      3136/java
tcp        0      0 x.x.x.48:13576     x.x.x.48:19090     ESTABLISHED 15394/nginx: worker
tcp        0      0 x.x.x.48:19090     x.x.x.48:13576     ESTABLISHED 3136/java
tcp        0      0 x.x.x.48:18973     x.x.x.48:19090     ESTABLISHED 15394/nginx: worker
tcp        0      0 x.x.x.48:19090     x.x.x.48:18973     ESTABLISHED 3136/java

所以Nginx 作为反向代理时,大量的短链接,可能导致 Nginx 上的 TCP 连接处于 time_wait 状态:

统计:各种连接的数量

netstat -n | awk '/^tcp/ {++S[$NF]} END {for(a in S) print a, S[a]}'

TCP 本地端口数量,上限为 65535(6.5w),这是因为 TCP 头部使用 16 bit,存储「端口号」,因此约束上限为 65535

大量的 TIME_WAIT 状态 TCP 连接存在,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TIME_WAIT 状态:

解决上述 time_wait 状态大量存在,导致新连接创建失败的问题,一般解决办法:

1、客户端,HTTP 请求的头部,connection 设置为 keep-alive,保持存活一段时间:现在的浏览器,一般都这么进行了 2、服务器端

更多细节,参考:

几个核心要点

1、 time_wait 状态的影响

2、 现实场景

3、 解决办法:服务器端

端口占用冲突 Ephemeral ports

某应用程序监听端口9001,但是发现该端口已经被本地一个client端占用

An ephemeral port is a communications endpoint of a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 of the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that is used for only a short period of time for the dur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除了给常用服务保留的Well-known Port numbers之外,给客户端的端口号通常是动态分配的,称为ephemeral port(临时端口),在Linux系统上临时端口号的取值范围是通过这个内核参数定义的: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proc/sys/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端口号动态分配时并不是从小到大依次选取的,而是按照特定的算法随机分配的。

We need to change ephemeral ports range in linux server to avoid port clash with application ports. Instructions below.
1.	Show current ephemeral port range using command below
$   sysctl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2.	Add the following configuration to /etc/sysctl.conf to change this to the preferred range (32768 61000)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32768 61000
3.	Activate the new settings with command below
$   sysctl -p
4.	Verify settings using command below
$   sysctl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final_wait-1 final_wait-2,大量 time_wait

统计连接状态:
netstat -nat | awk '{print $6}' | sort | uniq -c
统计连接数:
netstat -anp|wc -l
netstat -anp|grep ESTABLISHED|wc -l


Active UNIX domain sockets (servers and established)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servers and established)

计算每秒最大连接数
$ sysctl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32768   61000
$ sysctl net.ipv4.tcp_fin_timeout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60

This basically means your system cannot consistently guarantee more than (61000 - 32768) / 60 = 470 sockets per second.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10616/increasing-the-maximum-number-of-tcp-ip-connections-in-linux

为什么这里只考虑 final wait 没有考虑time wait:
> A socket in TIME-WAIT will gladly accept a new connection from a device using the same 5 tuple (protocol, source IP, source port, destination IP, destination port) providing that the Initial Sequence Number (ISN) of the new connection is higher than the last sequence number seen on the previous connection. As per RFC 1122:
> When a connection is closed actively, it MUST linger in TIME-WAIT state for a time 2xMSL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 **However, it MAY accept a new SYN from the remote TCP to reopen the connection directly from TIME-WAIT state**, if it:...
> https://superuser.com/questions/1179009/ephemeral-port-collision


fin_timeout 作用 https://blog.csdn.net/qq_45859054/article/details/106885630 https://sean22492249.medium.com/tcp-%E7%9A%84%E9%97%9C%E9%96%89%E5%8B%95%E4%BD%9C-1469750cd099

https://serverfault.com/questions/962874/how-to-reach-1m-concurrent-tcp-connections https://serverfault.com/questions/660237/hitting-ephemeral-tcp-port-exhaustion https://serverfault.com/questions/10852/what-limits-the-maximum-number-of-connections-on-a-linux-server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0085705/load-balancer-scalability-and-max-tcp-ports

全连接队列溢出

使用dubbo时请求超过问题 采用的是dubbo服务,这是个稳定成熟的RPC框架。但是我们在某些应用中会发现,只要这个应用一发布(或者重启),就会出现请求超时的问题,而且都是第一笔请求会报错,之后就再也没有问题了

直接讲结论:

在server端连接数过多, linux系统有个连接队列溢出了。溢出的连接被丢弃,但是client端不知道,仍然给此server发送消息。连接没有建立自然发送不成功。client发第一笔消息超时,相当于探活失败,client端于是重新建立连接。连接成功建立后开始正常的通信,所以后面都成功了。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四个思路。

第一个是队列溢出了,那就说明队列太小。可以把队列值改大。dubbo使用的是一个写死的默认值:50。可以修改dubbo源码把值改大或者干脆动态获取队列值。

第二个是队列数不变,实际连接数减少。减少server端的连接方,比如有些client端其实没有实际业务调用这个server端了,就双方聊聊把无用的依赖去掉。

第三个是可以让服务端在丢弃连接的同时给client端通知一下,linux有个系统参数/proc/sys/net/ipv4/tcp_abort_on_overflow,默认为0。不会给client端发通知,但是设置为1时会给server端发一个reset请求,客户端收到会重连。

第四个是让client端定时心跳探测。探测发现超时了马上重连,超时的那笔只是探测请求,不影响业务。

提到溢出的队列到底是什么队列?

一次握手:

一开始client端和server端都处于closed状态(未建立连接状态)。client端主动向server端发起syn请求建立连接请求,server端收到后将与client端的连接设置为listen状态(半连接状态)。问题来了,server端怎么保存与client端的状态呢?总需要有地方存呀,存的地方就是队列。连接队列又叫backlog队列。到这里,server端与client端的半连接建立了。这里的backlog队列也叫半连接队列。

二次握手:

server端返回ack应答+syn请求给client,意思是:ack我收到了你的请求,syn你收到我的了没?client端收到server端响应,将自己的状态设置为established状态(连接状态)。

三次握手:

client向server端发送一个ack响应,告诉server端收到。然后server端收到后将与client端的连接设置为established状态(全连接状态)。同样,全连接状态在server端也需要一个backlog队列存储。这里的backlog队列也叫全连接队列。

半连接队列:

队列长度由/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指定,默认为2048。

全连接队列:

队列长度由/proc/sys/net/core/somaxconn和使用listen函数时传入的参数,二者取最小值。默认为128。

在Linux内核2.4.25之前,是写死在代码常量 SOMAXCONN ,在Linux内核2.4.25之后,在配置文件/proc/sys/net/core/somaxconn中直接修改,或者在 /etc/sysctl.conf 中配置 net.core.somaxconn = 128 。

到底是全连接队列还是半连接队列溢出导致了超时?

server端与client端进行二次握手的前提是server端认为自己与client建立连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server端半连接队列溢出了,自己这边都没有处于半连接状态,自然不会发送ack+syn给client端。client端做的应该是重新尝试建立连接,不是发送数据。请求会发送到已经建立好连接的server端(server端是多机器多活部署的)不会造成请求超时。

而二次握手一旦完成,进行三次握手时,如果全连接队列已满,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ACK, 不会将该连接的状态从SYN_RCVD变为ESTABLISHED。但是客户端已经认为连接建立好了开始发送数据了,这时候是有可能造成超时的。

全连接队列满了之后server端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全连接队列已满时,则根据 tcp_abort_on_overflow 的值来执行相应动作。

tcp_abort_on_overflow = 0 处理:

则服务器建立该连接的定时器,这个定时器是一个服务器的规则是从新发送syn+ack的时间间隔成倍的增加,比如从新了第二次握手,进行了5次,这五次的时间分别是 1s, 2s,4s,8s,16s,这种倍数规则叫“二进制指数退让”(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给客户端定时从新发回SYN+ACK即重新进行第二次握手,(如果客户端设定的超时时间比较短就很容易出现异常)服务器重新进行第二次握手的次数由/proc/sys/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这个linux系统参数决定。

tcp_abort_on_overflow = 1 处理: 当 tcp_abort_on_overflow 等于1 时,发送一个reset请求重置连接。客户端收到可以尝试再次从第一次握手开始建立连接或者其他处理。

怎么验证确实是backlog队列溢出呢?

ss 是 Socket Statistics 的缩写。ss 命令可以用来获取 socket 统计信息。ss -l 是显示listen状态的数据

在LISTEN状态,其中 Send-Q 即为全连接队列的最大值,Recv-Q 则表示全连接队列中等待被server段处理的数量。数量为0,说明处理能力很够;Send-Q =Recv-Q ,满了,再来就丢弃掉了。

但是这是一个实时的数据,一段时间有拥塞,过一会儿就好了怎么查呢?

可以使用netstat -s 可以查看被全连接队列丢弃的数据。

# netstat -s | grep "times the listen queue of a socket overflowed" 半连接队列很多文章叫做SYN QUEUE队列。全连接队列很多文章叫做ACCEPT QUEUE队列。这是一些研究linux源码的同学根据源码的命名来叫的。

除了字面理解里提到的四种思路,前因后果里还提到了重新进行第二次握手的次数由/proc/sys/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这个linux系统参数决定。

分别来分析一下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方案1:把队列值调大

这个队列值是指全连接队列,调大之后,client端的二次握手就在这个队列里排队等待server端真正建立连接。假设队列值调到上限65535。第65535号请求在排队的过程,client端是established状态,数据可能会发送过来,服务端还没有established状态,还不能处理。

到什么时候能处理呢?65535个请求全部处理完需要13s的样子。对一般的服务来说妥妥的超时。所以nginx和redis都是使用的511,让响应时间在100ms内完成。

方案2:减少连接数

只要能减少的下来,这是理想的法子。现在server端都过载了,可想而知,接入的client端不再少数,推动他们一个个去梳理和改造,就算大家执行力很强,把改下的下了。可想而知,废弃的也一般不会有多少。不展开了啊,现在已经三千多字了,争取五千字内结束。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减少连接数呢?最简单的就是使用分治法。

划分子集

跟同事讨论请教的时候,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划分子集的思路。让client端只和server端一部分服务器建立连接。有两种分配谁跟谁连接的算法,一个是随机算法。但是server端服务器我最多见过几千台组成一个集群的。对随机(虽然连接数是服务器台数的n倍)来说,样本是很少的,会很不均匀;另外一个是确定性算法,思路也很简单。连接的client端及数量是确定的,那就排个序,按照server端数量分配一下。这样连接数是均匀的,但是就没办法做到请求级别的流量均匀。

粘滞连接

尽可能让客户端总是向同一提供者发起调用,除非该提供者挂了,再连另一台。。如果每个client端都只和一个server端建立连接。那server端压力就是原来的(1/机器台数)。不够加机器就行了,横向可扩展。

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高可用和并发请求的问题,对于可用性要求不高、请求量不高的服务(比如后台定时任务定时拉取可重试)其实是可以用的。但是这需要client端的自觉性,而对维护这个client端的人员来讲,他们自身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原本也就是只是重启时发生一次超时嘛。所以客户端在可以的情况下愿不愿意这样做就看格局了。

方案3:服务端通知

服务端通知上面前因后果中有提到可以设置

/proc/sys/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重新进行几次进行第二次握手。但是这个阶段,client端可能会发数据包过来造成超时;另外,可以设置

/proc/sys/net/ipv4/tcp_abort_on_overflow=1

整个握手直接断掉,client端是closed状态,它会找其他established状态的连接进行数据包发送,不会造成超时。事实上,调研了一些大厂,

tcp_abort_on_overflow=1是作为默认配置的。

方案4:客户端探测

客户端探测想自己做的话比较麻烦,比如说把,客户端调了n个服务,每个服务建立了n个连接。资源开销大,还必须要复用这些已经建立的连接,复杂度高。

其实provider 和consumer 有双向心跳(探测)的,那为什么没检测出并进行重连?

这个首先面临的问题:client端认为连接成功了,但server端认为没有成功。那么server端 是不会发送心跳给 client端的。

client端是不是应该发心跳给server端呢?是的,原来使用dubbo2.5.3版本时3分钟client端会发送一个探测,之后把问题连接closed掉。只是dubbo 2.6.9使用了netty4。他们强强联手搞出来一个bug,探测机制楞没生效! 心跳有个条件,就是lastRead 和 lastWrite 不为空。那就需要看哪里设置了这两个参数。通过代码查到client端连接成功和server端连接成功的时候都会设置。这里只考虑client端情况,对比netty3发现netty4里少了

NettyServerHandler的handler链处理。这个handler链处理就是用来初始化那两个值的。

除了改client端源码,有没有别的方法让client端探测生效呢?其实什么都不用TCP就有keepalive(探活)机制。默认是7200秒,也就是2小时。可以修改:

/proc/sys/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单位是秒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558493

其他解决方案 -多线程间接缓解全连接队列溢出

1.‌快速响应连接‌:‌通过多线程,‌应用程序可以更快地响应新的连接请求,‌及时从全连接队列中取出连接进行处理,‌从而减少了队列中等待处理的连接数量。‌

2.‌平衡负载‌:‌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根据连接的数量和类型动态地分配线程资源,‌使得负载更加均衡。‌这有助于防止某些线程过载而其他线程空闲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处理能力。‌

3.‌减少处理时间‌:‌多线程可以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因此可以缩短每个任务的处理时间。‌在网络编程中,‌这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处理每个连接请求,‌减少了连接在全连接队列中的等待时间。‌

假设有一个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它最初是以单线程模式运行的,‌负责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处理这些连接上的数据。‌随着客户端数量的增加,‌服务器的全连接队列(‌即保存ESTABLISHED状态的连接队列)‌开始溢出,‌导致新的连接请求被拒绝,‌因为队列已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服务器应用程序从单线程模式改为多线程模式。‌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单线程服务器(‌伪代码)‌

while (true) {
    connection = accept_connection();  // 从全连接队列中取出连接
    if (connection != null) {
        process_connection(connection);  // 处理连接
    }
}

在这个单线程模型中,‌服务器只能一次处理一个连接。‌如果处理一个连接需要很长时间(‌例如,‌因为I/O等待或复杂的数据处理)‌,‌那么新的连接请求可能会在队列中等待很长时间,‌甚至导致队列溢出。‌

多线程服务器(‌伪代码)‌

// 创建一个线程池来处理连接
thread_pool = create_thread_pool(num_threads);

while (true) {
    connection = accept_connection();  // 从全连接队列中取出连接
    if (connection != null) {
        // 将连接处理任务提交给线程池
        thread_pool.submit(process_connection, connection);
    }
}

// 处理连接的函数
function process_connection(connection) {
    // 在这里处理连接上的数据
}

在这个多线程模型中,‌服务器接受连接请求后,‌会立即将连接处理任务提交给一个线程池。‌线程池中的线程会并行处理这些任务,‌从而提高了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由于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处理连接,‌因此新的连接请求不太可能在全连接队列中等待很长时间,‌从而减少了队列溢出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例子是简化的,‌并且省略了很多细节(‌如错误处理、‌线程同步等)‌。‌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机制来管理线程池和连接处理任务。‌

此外,‌虽然多线程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但它也可能引入新的问题,‌如线程同步和互斥、‌死锁、‌资源竞争等。‌因此,‌在设计多线程服务器时,‌需要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它们。‌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将应用程序从单线程改为多线程并不总是解决全连接队列溢出的最佳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增加服务器数量、‌优化网络配置、‌调整TCP参数等)‌来共同解决问题。‌

PING通 vs tcp通?

能ping通,TCP就一定能连通吗? ———–

https://datatracker.ietf.org/doc/html/rfc9293

https://www.baeldung.com/cs/tcp-active-vs-passive

浅谈Linux内核UDP收包效率低的问题,如何优化?

手写一个UDP协议栈

TCP/IP协议栈的心跳、丢包重传、连接超时机制实例详解

TCP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TCP socket buffer

Socket 系统调用深入研究(TCP协议的整个通信过程)

Socket 支持 HTTP 通信原理揭秘